全素藥師觀點|「機能膳纖」為何成為新關鍵?不只是排便,還有這幾大潛力!

by 理員 管
173 views

近年來,在各大保健食品討論區和營養師社群中,「機能性膳食纖維」的熱度明顯上升,不少人開始把它納入日常營養補充清單。作為一位長期關注腸道與整體健康的全素藥師,我想透過這篇文章,深入說明:膳食纖維早已不是「排便順暢」這麼簡單,尤其當你選對「機能型」纖維時,它甚至可能改變你的代謝與免疫狀況!


什麼是「機能性膳食纖維」?

我們常說的膳食纖維,其實可分為兩大類:

  • 可溶性纖維:會在腸道中與水結合形成膠狀物,幫助調節血糖、血脂與腸道環境。常見來源有燕麥、洋車前子等。
  • 不可溶性纖維: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與全穀類中,能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有助預防便秘。

但除了這兩類,還有一個近年來備受矚目的族群 —— 機能性膳食纖維(Functional Dietary Fiber)。這類纖維多屬於可溶性纖維中的一種,特別的是,它們經過科學實證,具有明確的生理功能,不僅止於幫助排便,更在健康管理上扮演關鍵角色。

目前常見的機能性膳食纖維包括:

  • 果寡糖(FOS):可促進腸內雙歧桿菌增生,改善菌相平衡。
  • 異麥芽寡糖(IMO):溫和刺激腸道蠕動,幫助維持排便順暢。
  • 難消化性麥芽糊精(Resistant Dextrin):穩定血糖、延緩飢餓感、提升飽足感。
  • 玉米來源可溶性纖維(Soluble Corn Fiber):有助調節腸道菌群,並降低脂肪吸收率。
  • β-葡聚醣(Beta-glucan):廣泛存在於燕麥與大麥中,可幫助降低膽固醇與穩定餐後血糖。

這些成分常被添加在「機能型膳纖補充劑」中,不只適合有腸道困擾的人,更適合需管理血糖、血脂,或希望控制體重、增強飽足感的人群。


哪些族群特別適合補充?

以下幾個族群,是我在諮詢經驗中特別建議補充的對象:

1. 上班久坐、壓力大者

生活忙碌、外食頻繁又缺乏運動,最容易造成腸道菌相失衡與排便困難。機能性膳食纖維可促進益菌生長,有助穩定消化道節律。

2. 減重族群

可溶性機能纖維能延長飽足感、穩定血糖波動,是減少嘴饞與控制食量的好幫手。例如:β-葡聚醣、難消化性麥芽糊精。

3. 銀髮族與糖尿病前期

研究指出,攝取機能性纖維有助降低餐後血糖峰值、調整膽固醇,對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風險有輔助作用。

4. 素食族群

有些全素朋友以為「吃很多菜」就代表纖維充足,但可溶性纖維的攝取仍可能不足,尤其在以豆類、根莖為主的飲食型態中,建議適度補充針對性的膳纖來源。


三大補充迷思,你中了嗎?

  1. 纖維吃越多越好?
    錯!膳食纖維雖然對腸道健康至關重要,但「過量攝取」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當纖維攝取過多,尤其是短時間內暴增時,容易導致腸胃不適,例如腹脹、脹氣、排氣過多,甚至影響某些礦物質(如鈣、鐵、鋅等)的吸收,特別是在同餐攝取時。
    根據多數營養建議,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應控制在約 25~35 克之間,並包含適量「可溶性纖維」與「不可溶性纖維」的組合。若你平時纖維吃得少,建議逐步增加、循序漸進,同時搭配足夠水分,才能讓腸道舒服適應,避免反效果。
  2. 便秘就吃不可溶纖維?
    這也是一個常見迷思。雖然不可溶性纖維(如麩皮、糙米、蔬菜的纖維)能增加糞便體積,幫助腸道蠕動,但若腸道內「水分不足」或「益生菌生態失衡」,吃太多反而讓糞便變得乾硬難排,甚至讓便秘變得更嚴重。
    此時,反而更需要補充「可溶性纖維」,例如菊苣纖維、難消化性麥芽糊精等。這些纖維能在腸道中形成凝膠狀態,幫助保水、潤滑腸道、促進益菌繁殖,進而改善腸道環境。記得,兩種纖維都要吃,還要搭配足夠水分,才是真正改善便秘的關鍵。
  3. 只要吃補充劑就好?
    膳食纖維不是單靠一包補充劑就能全面解決的,它應該是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補充劑雖然方便,能快速增加纖維攝取,但並不能完全取代天然食材所提供的營養價值與其他伴隨成分。
    日常應從全穀雜糧、根莖類、豆類、水果、蔬菜等天然來源攝取纖維,再視情況搭配「機能型膳食纖維補充劑」,例如難消化性麥芽糊精、玉米來源可溶性纖維等,作為調整體質與幫助腸道菌叢平衡的輔助
    重點是:補充品只是加分,不是解方。真正的腸道健康,還是建立在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正常、水分充足的基礎上。

全素藥師建議這樣吃:

  • 建議每天從 天然植物性飲食 中攝取 20 克以上纖維,搭配 1~2 次的機能膳食纖維補充品,效果會更穩定。
  • 每次攝取後搭配 300~500 ml 溫水,有助吸脹形成凝膠狀,提升飽足與代謝輔助效果。
  • 想改善便秘,記得同時「補水+補好菌」更有效!

參考資料:

  1. Slavin, J. L. (2013). Fiber and prebiotics: mechanisms and health benefits. Nutrients.
  2. EFSA Panel on Dietetic Products, Nutrition and Allergies (2010). Scientific Opinion on Dietary Reference Values for carbohydrates and dietary fibre. EFSA Journal.
  3.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9). Dietary fiber intake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4. 日本腸內環境學會. (2022). プレバイオティクスと腸内細菌の関係
  5. 台灣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2023). 膳食纖維標示規範與說明手冊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