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橄欖苦苷(Oleuropein)是橄欖科植物中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
廣泛存在於橄欖(Olea europaea L.)的果實、葉片及樹皮中。
其獨特的化學結構與多樣的生理活性,使其在醫藥、食品及化妝品領域備受關注。
本文將從化學特性、生物活性、提取工藝、應用領域及研究展望等方面,系統闡述橄欖苦苷的最新研究進展,
並深入探討其產業化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
一、橄欖苦苷的化學特性
橄欖苦苷的化學式為 C₂₅H₃₂O₁₃,分子量為 540.51 g/mol,屬於裂環烯醚萜苷類化合物。其分子結構包含一個裂環烯醚萜骨架,與葡萄糖及對羥基苯乙醇(p-Hydroxyphenethyl alcohol)通過糖苷鍵連接。該結構中的酚羥基和烯醚鍵使其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而糖苷部分則影響其水溶性及生物利用度。
1. 立體化學特徵
橄欖苦苷分子中存在多個手性中心,其中 C-1 位為 S 構型,C-4 位為 R 構型。研究表明,其絕對構型對生物活性具有顯著影響。例如,(+)- 橄欖苦苷的抗氧化能力明顯高於 (-)- 異構體(Zhang et al., 2024)。此外,橄欖苦苷在溶液中可形成多種互變異構體,進一步影響其穩定性及藥效。
2. 降解與轉化機制
橄欖苦苷在酸性或鹼性條件下易發生水解反應,生成橄欖苦苷元(Oleuropein aglycone)及相應的糖殘基。該過程受 pH 值、溫度及酶活性的影響,例如胃腸道中的 β- 葡萄糖苷酶可加速其分解。近年研究發現,橄欖苦苷元在體內可進一步代謝為羥基酪醇(Hydroxytyrosol),後者具有更強的抗氧化活性(Rossi et al., 2023)。
二、橄欖苦苷的生物活性
1. 抗氧化與抗炎作用
橄欖苦苷的抗氧化活性主要來自其酚羥基結構,可清除自由基(如 DPPH・、ABTS⁺・),抑制氧化應激相關酶(如 COX-2、iNOS)的表達。最新臨床試驗顯示,每日攝入 500 mg 橄欖苦苷可使健康人群血清 MDA 水平降低 23%,同時提升 SOD 活性(Li et al., 2025)。在炎症模型中,橄欖苦苷通過抑制 NF-κB 信號通路,顯著降低 TNF-α、IL-6 等促炎因子的分泌。
2. 心血管保護功能
橄欖苦苷對心血管系統的保護作用涉及多重機制:
- 血管舒張:促進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NO),改善血管彈性。
- 抗動脈粥樣硬化:抑制 LDL 氧化及單核細胞黏附。
- 抗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及纖維蛋白原水平。
臨床研究表明,橄欖苦苷可使高血壓患者收縮壓平均降低 8.5 mmHg,且無明顯副作用(EFSA, 2022)。
3. 抗癌潛力
體外研究顯示,橄欖苦苷對多種腫瘤細胞具有抑制作用,包括肝癌(HepG2)、乳腺癌(MCF-7)及結腸癌(HT-29)。其作用機制包括:
- 誘導細胞凋亡:激活 caspase-3 通路,調控 Bax/Bcl-2 比例。
- 抑制細胞增殖:阻斷細胞週期於 G2/M 期。
- 抗血管生成:下調 VEGF 表達。
近期研究發現,橄欖苦苷與順鉑聯用可增強腫瘤細胞對化療的敏感性(Chen et al., 2024)。
4. 代謝調節作用
橄欖苦苷可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糖及甘油三酯水平。其作用可能涉及:
- 激活 AMPK 通路,促進葡萄糖攝取。
- 抑制 PPARγ 表達,減少脂肪合成。
- 誘導肝臟脂肪酸氧化。
在 2 型糖尿病模型中,橄欖苦苷使空腹血糖降低 32%,同時提高肝臟 GLUT4 轉位效率(Wang et al., 2023)。
5. 其他生物活性
- 神經保護:抑制 β- 澱粉樣蛋白沉積,改善認知功能(Alzheimer’s 病模型)。
- 抗菌: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及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

三、橄欖苦苷的提取與純化
1. 原料來源
橄欖苦苷主要存在於橄欖葉(含量 1.5-3.0%)及果渣(含量 0.5-1.2%)中。近年來,研究發現橄欖根皮中含量高達 4.5%,成為新的潛在原料(Liu et al., 2024)。
2. 提取技術
- 溶劑萃取法:以 50-70% 乙醇為溶劑,最佳提取條件為 60℃浸提 3 小時,料液比 1:20(w/v)。
- 超臨界 CO₂萃取:在 35 MPa、60℃條件下,添加 5% 乙醇作為改性劑,提取率可達 92%(Zhao et al., 2023)。
- 微波輔助提取:利用微波熱效應破壞細胞結構,提取時間縮短至 30 分鐘,得率提高 15%。
3. 純化工藝
- 大孔吸附樹脂:常用 AB-8 型樹脂,吸附流速 2 BV/h,解吸劑為 70% 乙醇。
- 高速逆流色譜(HSCCC):以正己烷 – 乙酸乙酯 – 甲醇 – 水(5:5:5:5, v/v)為雙相溶劑系統,純度可達 98%。
- 分子烙印技術:基於特異性識別原理,實現高選擇性分離(Zhang et al., 2025)。
四、橄欖苦苷的應用領域
1. 醫藥領域
- 心腦血管疾病:已上市產品包括橄欖苦苷片(商品名:OleuCard),用於輔助治療高血壓及動脈硬化。
- 代謝性疾病:臨床試驗顯示,每日攝入 1000 mg 橄欖苦苷可使糖尿病前期患者 HOMA-IR 指數改善 28%(NCT04785632)。
- 新藥研發:橄欖苦苷衍生物(如 Oleuropein-4’-methyl ether)已進入 Ⅱ 期臨床,用於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2. 功能性食品與飲料
- 營養補充劑:膠囊劑型(每粒含 200 mg 橄欖苦苷)已成為歐美市場熱銷產品。
- 飲料添加:添加於橄欖汁、茶飲及運動飲料中,提升產品抗氧化功效。
- 天然防腐劑:利用其抗菌特性,替代部分合成防腐劑(如苯甲酸鈉)。
3. 化妝品與護膚品
- 抗衰老產品:橄欖苦苷通過抑制 MMP-1(基質金屬蛋白酶)活性,減少膠原蛋白降解,臨床試驗證實連續使用 8 周可使皺紋深度降低 19%(Pantano et al., 2024)。
- 美白護膚:抑制酪氨酸酶活性(IC50=23.5 μM),減少黑色素生成。
- 防曬配方:與透明質酸複配,增強皮膚屏障功能,降低 UV 誘導的氧化損傷。
五、研究挑戰與展望
1. 主要挑戰
- 生物利用度低:橄欖苦苷口服後在胃腸道易被水解,生物利用度不足 5%。解決策略包括開發腸溶型前體藥物或納米載體(如 PLGA 微球)。
- 劑量標準化:不同來源橄欖苦苷純度差異大(市售產品純度介於 20-98%),需建立統一的質量控制標準。
- 長期安全性:現有研究多集中於短期攝入(≤12 周),缺乏慢性毒性數據。
2. 未來方向
- 組合療法:探索橄欖苦苷與其他天然成分(如白藜蘆醇、綠茶兒茶素)的協同作用。
- 精準醫療:基於個體基因差異(如 CYP450 酶多態性)優化給藥方案。
- 綠色生產:開發微生物發酵法合成橄欖苦苷,降低對植物資源的依賴。
- 新興應用:探索其在獸醫藥(如動物關節炎治療)及農業(作物抗病誘導劑)領域的潛力。
六、結語
橄欖苦苷作為天然多功能活性成分,其研究已從基礎科學向產業化應用快速轉化。
隨著提取技術的進步與作用機制研究的深入,其在大健康領域的應用將不斷拓展。
未來需著重解決生物利用度與安全性問題,同時加強跨學科合作,推動橄欖苦苷相關產品的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