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膽汁是由肝細胞製造出來,每天約有800~1000c.c,膽囊位於肝臟底部,可儲存約50c.c濃縮的膽汁,其濃度為肝內十至十二倍,當胃腸吃進油脂類食物,膽囊便收縮擠壓出膽汁,幫助分解脂肪,即使膽囊切除還是有膽汁的;膽石形成的原因有:膽汁的水分過度吸收、膽汁的膽酸過度吸收、膽汁內膽固醇過多、膽道上皮發炎等,另外,膽汁中除水分外,尚有膽鹽、膽固醇、卵磷脂、脂肪酸、膽紅素及電解質等多種物質,一旦成分比例不正常時,就容易產生結石,膽結石分為三類:
(1)膽固醇型膽結石
(2)色素型膽結石
(3)混合型膽結石
西方患者多屬膽固醇型結石;東方病人則多屬色素型結石
膽結石的症狀
膽結石是腹內器官的疼痛,很難明確定位;一般膽結石引起的疼痛,分成兩種,一種是半大不小的石頭,從膽囊掉入膽管時,引起的管壁痙攣疼痛,最常發生在吃了油脂豐富的食物之後,膽汁排放將結石一起推入膽管,直到石頭排入腸道之後,症狀會消失;另一種結石引起的問題,就是膽囊炎,原本澄清的膽汁,混了雜質,自然容易發炎,若本身有糖尿病,或是長期臥床,免疫力弱的人,更容易併發細菌性的膽囊炎,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敗血症
多坐少動的生活型態、動物性脂肪和精製糖攝取過高,以及纖維質攝取不足的飲食型態,都是促使膽結石形成的危險因子,所以我們可以調整飲食與生活方式,以預防膽結石的形成:
1.健康減重、避免肥胖:
肥胖者膽汁中的膽固醇比例較高,比較容易會結晶變成膽結石;體重過重的人,應該做好體重控制,但必須注意減重的速度。一般建議的健康減重速度是一週約減0.5公斤,如果一週減1~1.5公斤以上反而容易增加膽結石的形成,或使得原本沒有症狀的膽結石變成有症狀的膽結石,所以減重是有幫助的,但不要減得太快
2.避免高熱量、高油脂飲食:
高熱量或高脂飲食會使得膽汁的膽固醇比例增加,而容易沉澱形成結石;如果平常就已習慣攝取大量的飲食或食用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建議先從減少甜食和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開始
3.增加纖維質、減少精製飲食和甜食:
不論胖瘦,精製澱粉類和甜食攝取過量或是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或全穀類食品攝取不足的人,都比較容易產生膽結石;如果飲食的纖維質攝取不足,壞菌增加,可能因而刺激膽汁膽固醇分泌增加。,若是還是很想吃米飯時,應將白米、白麵粉換成全穀根莖類,例如全麥、糙米、胚芽米、地瓜或馬鈴薯等
4.三餐正常、記得吃早餐:
膽結石形成的原因,除了膽汁中的膽固醇比例過高,膽囊收縮的頻率減少也是重要的因素;由於膽囊必須經由進食的刺激才會收縮,所以如果長時間空腹,膽汁在久久不動的膽囊中,膽固醇就會堆積變成結晶,所以不吃早餐、每天進餐次數較少的人,膽囊不動的時間比較長,結石的機率也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