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分為兩個部分—小腸和大腸,大部份的腸癌發生在大腸,也就是結腸和直腸的部位,大腸癌是結腸直腸癌的統稱;依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國人十大癌症中,前三名為大腸癌、肝癌與肺癌,大腸癌第數年蟬聯國人癌症第1名。
什麼引起大腸癌
由於國人對於大腸癌早期發現及預防的觀念並未有效建立,才會導致大腸癌數年皆為國人第一名的癌症,大腸癌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可能增加患腸癌的危險,且肥胖、缺乏運動、吸煙、飲酒也會增加風險;如果家族中有人患過大腸癌,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會較高。
大腸癌的症狀:
●大便有血,或呈黑色
●大便帶有黏液
●沒有明顯的理由下,大便習慣改變 (如持續的便秘或腹瀉)
●體重下降
●腹部絞痛
●便後感覺腸內仍有糞便
●嘔吐
●貧血症狀,如手腳冷、疲倦、容易心跳、氣喘、面色蒼白及頭暈
●癌腫瘤也可能引致腸閉塞,症狀包括身體不適、便秘、腸絞痛和腹部發脹等
如果發覺有上述任何一種症狀,必須去醫院做檢查,但並不是有這些症狀的人就是有癌症哦!
大約85%大腸癌是由瘜肉轉變而成,大腸癌主要是因為大腸黏膜的腺瘤瘜肉癌化而成,目前的大腸鏡可以在檢查當下即可判定該瘜肉是否有癌化可能或已有癌化,還可判定癌化處為早期癌或晚期癌,並當場進行根治性的內視鏡切除避免病情惡化,切除後加以內視鏡縫合,即可回家休息;另外大腸癌中約15%是形成微小、凹陷型黏膜病變,若檢查醫師缺乏經驗,很容易視而不見或者跟本沒有察覺該病變存在,但這種微小凹陷癌,其向下浸潤及向外擴散轉移的速度十分驚人,一但發現這種大腸黏膜病變,要儘快進行完整的內視鏡摘除;大腸癌不管是瘜肉或是黏膜凹陷型病變,只要早期發現幾乎都可以恢復良好,預防大腸癌的產生要多注意平常的生活方式:
●攝取均衡的營養
●每日變化飲食
●適當的攝取維他命與養份
●適量飲酒,不過量
●避免重口味與烤焦的食物(由其是魚、肉類)
●避免誤食發霉的食物